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。在8月2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“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,记者获悉,过去5年,浦东有5个经济指标突破“万亿”,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已接近全市一半。
改革支撑浦东提升经济质量
市委常委、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李政介绍了浦东新区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围绕拼经济、闯改革、搞建设、惠民生所形成的发展成果。总体来看,2024年浦东形成5个万亿级指标:地区生产总值1.78万亿元,是2020年的1.34倍,占全市32.9%;规上工业总产值1.32万亿元,是2020年的1.27倍,占全市33.6%;规上服务业营收1.25万亿元,是2020年的1.61倍,占全市21.2%;货物进出口总额2.61万亿元,是2020年的1.25倍,占全市61.1%;线上商品销售总额5.88万亿元,是2020年的1.34倍,占全市37.3%。
这5个万亿级指标的背后,是市场主体的繁荣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。记者了解到,从2021年起到今年6月底,浦东累计新设市场主体21.9万户。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,工业占比稳中有升,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48.4%提高到53.6%。
市政府副秘书长、浦东新区区长吴金城介绍,这其中,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围绕“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”的目标,去年实现产业规模突破8323亿元,占全市46%,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达到11.7%。
生物医药产业的爆发,是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“我们推出特殊物品入境检疫改革、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等试点,突破了大批量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出境难的问题,实现了在研管线近2000个、其中一类新药800多个、约占全国1/5,‘十四五’以来获批一类创新药23个、国产创新三类医疗器械27个的目标。今年,获批一类新药6个、占全国14%,海外授权交易额占全国31%、占全球14%。”吴金城说。
三项国家战略落地率高
近年来,《引领区意见》《浦东综改试点》《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》三项国家战略任务落实落地,浦东积极推动各项任务,落地率达到93%,形成了一批首创性改革、引领性开放成果。
浦东新区发改委主任肖林介绍,目前,《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》80条任务基本落地,77条试点经验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。
货物贸易方面,全国首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再制造业务落地;实施进口医疗器械中文标签本土化管理,月贴标量超60万件。
服务贸易方面,国内首单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交易结算落地,上海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办法和负面清单发布实施,数据出境合规成本有效降低。“边境后”制度方面,2200多个政府采购项目采用规范透明的新的规则,1000多个项目发布中英文公告。
改革是浦东最鲜明的底色,十四五以来,浦东以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,一批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落地见效。通过扎实推进综改试点,浦东已形成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,其中11条改革举措由国家发改委复制推广。
要素市场化方面,上海数交所发布交易规则体系和数据交易链,上线数据交易国际板,挂牌数据产品近5500个;实施建设用地按规划期总量管控、新建大型公园绿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试点;聚焦海外人才服务,在跨境通行、停居留、工作便利化等方面开展集成式改革。
营商环境方面,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惠及企业19万户,“一业一证”累计核发行业综合许可证1.7万余张,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核发许可证超5000张;出台23部浦东新区法规、35部管理措施。
城市面貌得到充分改善
过去5年,浦东财政民生投入占比保持在46%以上,“十四五”累计投入3742.2亿元。
其中,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方面,构建“精品城区、现代城镇、美丽乡村”融合发展格局,一手抓补短板,积极推进“两旧一村”改造,已惠及3.86万户居民,全面完成街道范围内“城中村”改造,全面完成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;一手抓提品质,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、上海图书馆东馆、浦东美术馆、浦东足球场、前滩太古里等一批新地标,建成3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、5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。
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浦东也一步步成为现实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新建3.06万亩林地、1370公顷绿地杠杆配资哪家好,新增150座公园,总量达到203座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.4平方米,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基本实现“500米服务半径”全覆盖;新增河湖水面积1.51平方公里,12.5公里的陆家嘴水环全线开放,世博水环启动建设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,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.7%,比2020年提高1.6个百分点,PM2.5年均浓度27.5微克/立方米,比2020年下降2.5微克/立方米,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100%,比2020年上升23.1个百分点。
金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